“雙手摟定寶塔山,幾回夢里回延安”,懷著對革命圣地延安和革命前輩的無限崇敬與向往,我隨十堰市民主黨派“不忘合作初心,繼續(xù)攜手前進”培訓(xùn)班再次踏上這片紅色的熱土,開啟了“朝圣”之旅。
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(chǎn)階級革命家在這里培育出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,四天時間里,以現(xiàn)場教學(xué)和情景體驗的形式,一行重溫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,無時無刻不在震撼之中,心中如同波濤洶涌的大海在翻騰。
在王家坪毛澤東故居前,一幅毛澤東與兒子毛岸英合影,把我們帶入了深深的思考。1945年12月,毛岸英從蘇聯(lián)回到延安,毛澤東要求他不搞特殊化,首先將他從交際處調(diào)離,與普通戰(zhàn)士一樣的伙食標準,排隊打飯,命他跟隨陜北勞動模范吳滿有學(xué)習種地,直到手上的血泡變成了老繭,才從“勞動大學(xué)”畢業(yè)。后來主動請纓抗美援朝,犧牲在朝鮮戰(zhàn)場。“青山處處埋忠骨,何須馬革裹尸還”的批示,將毛岸英的遺體永遠留在朝鮮。
“老百姓的兒子可以犧牲,我的兒子為什么就不能犧牲?誰讓他是毛澤東的兒子。”“岸英為人民利益而死,死得其所!”忍受著巨大的喪子之痛的毛澤東,將兒子生前用過的生活用品一直珍藏了26年,直到他逝世,工作人員整理遺物時才發(fā)現(xiàn)。我們無法想象白發(fā)人送黑發(fā)人痛徹心扉的悲愴,26年的煎熬昭示著怎樣一種家國情懷?這位共和國的締造者、歷史的巨人,他也有常人一樣的七情六欲、兒女情長,但是,在民族大義面前,他把對兒子真摯的愛都化作為國家、為人民謀幸福的宏偉壯舉中!不到延安,無法切身感受到無產(chǎn)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襟、浩然正氣,離我們這么近,這么親,似乎觸手可及。
紅色歷史劇《延安保育院》,生動再現(xiàn)了延安時期一群革命戰(zhàn)士為養(yǎng)育和保護革命后代付出的母愛情懷及流血犧牲的生動故事。面對頭上敵機轟鳴,地上不斷落下的炸彈,耳邊呼嘯而過的子彈,在槍林彈雨中,全體教員用身軀甚至是生命保護著孩子。正在組織撤離時,一名戰(zhàn)士抱著一個孩子箭步如飛地跑來向院長報告:“這是烈士遺孤,首長指示,一定要將他帶走。”可當時所有的教員負荷已達到極限,已無法再多帶走一名孩子,“必須要留下一名!”院長斬釘截鐵地說道。
一名小女孩走到院長面前,平靜地說道:“媽媽,我留下!”媽媽將一條紅圍巾圍在女兒的脖子上,將孩子交給了老鄉(xiāng),萬般不舍又毅然決然地在彌漫的硝煙中帶著隊伍離開了。這條鮮紅的圍巾猶如天邊一抹晚霞,繾綣著母親對女兒無盡的愛。革命者優(yōu)良的基因在下一代幼小的心靈上毫無保留地傳承——萬分危急的時刻,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,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。這些革命者的后代,帶領(lǐng)著小伙伴一路英勇向前……放棄的是自己的至親骨肉,帶走的對同志、對革命的無限忠誠,這種人間大愛是黑暗里最閃亮的指路明燈!
1969年,一個16歲的后生,離開首都北京優(yōu)越的生活環(huán)境,踏上延安梁家河這片貧瘠的黃土地,在這里度過“四關(guān)”——“跳蚤關(guān)”、“勞動關(guān)”、“飲食關(guān)”、“思想關(guān)”,從整潔優(yōu)雅的臥室到跳蚤堆里睡覺;從吃白米精面到粗糲雜糧;從文弱書生到種地好把式;從迷惘彷徨到腳踏實地,培養(yǎng)出堅定的信念:為人民做實事——他就是現(xiàn)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。
西北的隆冬來的特別早,我們來到延安的日子正是當年習近平帶領(lǐng)群眾打井的季節(jié)。在梁家河知青井前的小廣場,40余名學(xué)員列隊聆聽老師講解,追尋領(lǐng)袖在這里留下的閃光的足跡。當聽到“數(shù)九隆冬,習近平卷起褲腿,赤著雙腳,在霜凍的土地,吃力地在井下挖淤泥……”這一刻,空氣似乎凝滯了,大家屏聲凝氣,天地間只有雪花落下“簌簌”聲。我們被漫天飛舞雪花所包裹,在凜冽的寒風中,每個人心中卻有一股暖流在涌動。
在這種惡劣的環(huán)境下,他獲得了終生受益的力量,懂得了什么叫實際,什么叫實事求是。習近平總書記7年的知青歲月正驗證了中國的那句老話:“艱難困苦,玉汝于成”,他并沒覺得在貧瘠荒蠻之地浪費了大好的青春時光,而是收獲了人生最寶貴的財富,也奠定了他日后成為大國領(lǐng)袖的稟賦與特質(zhì),成就了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(fā)展思想。
棗園、楊家?guī)X、鳳凰山、清涼山、寶塔山、延安革命紀念館……一幅幅宏偉而充滿激情的畫面在眼前交相輝映,匯聚成中華名族一段發(fā)展的歷史,一段奮斗的歷史。一草一木、一物一景,每處紅色基地都鐫刻著革命者不屈不撓的戰(zhàn)斗歷程,回望著血雨腥風的歷史,啟迪著后來人不斷前進的思考。
歲月悠悠,長路漫漫,歷史的車輪駛?cè)肓?1世紀,戰(zhàn)火紛飛的年代一去不復(fù)返了。“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”,作為昂首闊步走進新時代的民建會員、社團工作者,理應(yīng)自覺以黨為師,增加政治認同,雙崗建功,不辱使命。深入實際,與服務(wù)對象、企業(yè)家會員、周圍群眾打成一片,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呼聲,雙向服務(wù)、維護權(quán)益、反映訴求,不斷增強責任感、使命感、擔當精神,竭盡全力為他們排憂解難,唯如此,才能找到初心,并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人生追求中。